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6:01:37源自:本站作者:PB2345素材网阅读(14)
[49] 刘沅:《礼记恒解》卷9《礼运》,刘沅:《十三经恒解》(笺解本)第6卷,谭继和、祁和晖笺解,成都:巴蜀书社,2016年,第164页。
事实上,正是在这里,秩序之本浑然于秩序之始中,鼎饪未具罍酌未设声乐未备,礼之文不著,然而礼之本却更加凸显,彼其所交际应酬者,简素质实而巧伪不形,则以此而接乎鬼神,自其一念之诚而施之有余也[31]。4.作其祝号,玄酒以祭,荐其血毛,腥其俎,孰其殽,与其越席,疏布以幂,衣其澣帛,醴醆以献,荐其燔炙,君与夫人交献,以嘉魂魄,是谓合莫。
【摘要】《礼运》刻画礼之从起源到大成的叙事,是以三代以上的典范案例来展示秩序(礼)的意义、历史及其本性。[17] 《礼记·祭义》说:二端既立,报以二礼:建设朝事,燔燎膻芗,见以萧光,以报气也。[③] 蔡曙辉编校:《刘咸炘学术文选·哲学编上》,第100页。其中的内在逻辑正如刘长乐所云:人之为道无礼焉,性命不可得而正矣。按照孔颖达的理解,《礼运》礼之历史起源的叙事,结构如下:自夫礼之初至皆从其初,论中古祭祀之事及死丧之礼。
盖祭天与祭庙,皆设馔具。人的自我成就原理、治理他人的原则,以及人作为礼义的存在……所有这些,圣人都通过礼来显现,并以礼作为天下、国、家可得而正的根据。 摘要:南宋杨简认为《大学》非圣人所作,在思想义理上有支离、割裂之瑕疵,有害于道体之浑全。
同样,在对《大学》的看法上,杨简可谓是全面否定,而陆九渊基本上是全面肯定,两人观点反差较大。陆九渊在《武陵县学记》中还说:彝伦在人,维天所命,良知之端,形于爱敬,扩而充之,圣哲之所以为圣哲也。‘古之欲明明徳于天下者,此是第二。《易传·系辞上》说圣人以此洗心,退藏于密,吉凶与民同患,在杨简看来,此洗心之说与《大学》正心说同病,都不是孔子的话,他说‘清心、‘洗心、‘正心之说行,则为揠苗,非徒无益,而又害之(第7册)。
同时,我们也不能像杨简那样将《大学》说得一无是处。《大学》论止在杨简看来有些刻意,不如《尚书》所说安汝止钦厥止说得自然。
此非圣人之言也,此以意为之,故有四者之序。思虑不动,内外融合为一,就不会有对衣食欲望的执着。《大学》非圣人之言,益可验者,篇端无‘子曰二字(第8册)。(第8册)相对程颐(伊川),杨简对程颢(明道)较为认可,但即便如此,他也非常不满程颢对《大学》的肯定与推崇,并由此认为程颢虽已入德,但仍不够通透。
但是杨简对《大学》无所不用其极之说持批评态度,他认为这是意说,是不自在、不自然的刻意,会导致致学于性外,积意而为道(第8册),而且与子思所说无入而不自得的观点也不一致。这也是强调六者前后顺承性,而此逻辑、前后秩序正是杨简所反对的。人之所以为不善者,非其心之罪也,一昏而动于意,则差矣(第6册)。而又加‘止于之意,禹曰‘安女止,非外加‘止于之意也。
不能简单批判陆九渊,说他不注重读书。奚独太甲?举天下古今人心皆然,故孔子曰‘于止知其所止,‘于止,本止也。
有斐君子,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陆九渊又说:‘人而不为《周南》《召南》,其犹正墙面而立也,学者第一义。
我们先看陆九渊对《大学》的一些整体性评论。‘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然而,在《大学》上升势头正猛的时候,杨简对其可谓迎头痛击,予以猛烈抨击、全面否定,他认为《大学》之书盛行于今,未闻有指其疵者,不可不论也(第8册)。不起意心之精神是谓圣是杨简心学的主旨,在他看来,《大学》就是起意、造作、穿凿、不自然,是外心以言道,支离、割裂了道体。穷至事物之理,欲其极处无不到也。文曰格耳,虽有至义,何为乎转而为穷?文曰物耳,初无理字义,何为乎转而为理?据经直说,格有去义,格去其物耳。
陆九渊还说,格物者,格此者也。《大学》此说看起来有道理、深刻精微,实际上是错误、粗浅的。
陆九渊视明明德于天下为学者第二义,而明明德的关键又在格物、致知。《大学》致知、格物,《中庸》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辩,《孟子》始条理者智之事,此讲明也。
诚者自成,而道自道也,自欺不可谓无人知。陆九渊论格物与程朱诚然有接近处,然而区别也是明显的。
人人皆有本止之心,本止之心即是至善、明德,至善前加止于二字是头上安头。臧与谷,二人相与牧羊,而俱亡其羊。与杨简全面否定态度不同,陆九渊对《大学》基本上是肯定的,两人《大学》观的不同也折射了其思想差异。(第7册)杨简以清正为动词,人心本清本正,本灵本明,不需要清与正的工夫。
杨简认为:事物之纷纷,起于思虑之动耳。这些都可以看出陆九渊对《大学》的推崇。
杨简对《大学》的很多重要条目和观念都有批评,其中批评最多的是正心说。讲明为知、践履为行,先乎讲明也是主张知先行后。
在杨简之前,罕有学者对《大学》质疑,对《大学》的质难与否定,应自杨简始。必然之势就强调了格致、诚正之前后逻辑性,有前才有后,前面的工夫做好,后面的条目自然顺势展现,势如破竹。
所以静山师(戴君仁)说:‘象山的格物,等于发明本心,等于先立乎其大者。《大学》在解释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时还说心不在焉,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食而不知其味,杨简对此也不满,认为《大学》反对心不在焉,是强调心要在,他批评说,孔子谓‘心莫知其乡,而此必曰‘在‘正云者,正意象之凝结,孔子所以止绝学者之意者,谓是类也(第8册)。人心自直自一,自无他,顾作而起之,取而凿之。陆九渊强调:欲明明德于天下是入《大学》标的。
这些都与杨简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。《大学》在近现代中国社会思想的变革中,仍发挥了积极意义,如明德、新民、止于至善、格物致知等,被不少高校作为校训。
自《大学》言之,固先乎讲明矣。杨简认为,古人谓欲致知者在乎格物,深病学者之溺于物而此心不明,故不得已为是说。
陆九渊又说,是心有不得其正,想不知耳,知之斯正矣,心不得其正,就是有过,不知可以说即良知被蒙蔽,良知显明,心自然也就得其正。如恶恶臭,如好好色,乃是性所好恶,非出于勉强也。
欢迎分享转载→ bj4ny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